老母是山東人,做的一手好菜,小從粥麵點心,大至宴席桌菜無不精通!包子饅頭等舉凡麵食的東西更不辜負她山東人的"天賦".或許是遺傳吧,哥哥姐姐們個個燒的一手好菜,小弟我則是青出於藍但勝不了藍!我是吃的一口好菜!
有次回老家探視老母時,無意發現老母津津有味的讀著一本書,本以為是本烹飪書籍,信手翻來卻深深的被其中的文字吸引住,順手就替老母保管了這本書!今天的主題不是跟各位分享做菜或是品嘗美食的心得,而是介紹一本用文字追索美味的書!美食心得寫的好的人很多,有的展示味覺的閱歷,有些則是傾囊傳授一身烹飪好本領,而此本書的作者-蔡珠兒(好菜市場的名子),一個拿漢字下廚的女人,把文學和料理這兩個看似不搭嘎的東西結合的曼妙無比,廚房及書房,鍋鏟為筆墨,讓人一頭栽進此書,探索到底吸引人的是文學的造詣或是料理的境界..
喔!對了!這本書的書名就是-紅燜廚娘
前前後後讓我看了好幾遍,以下引用一些書中的段落給看倌們品嚐品嚐..
◎書摘文句
天色粉青,陽光油黃,微風拂來豌豆花香,鳥鶇捲著軟舌在樹上引吭,寶石紅的漿果在手心顫動,倫敦的夏天美得像個夢…然而夢是鬆的,沒有這麼緊實強烈的氣味,那是比香更稠的艷,像吞下一坨胭脂水粉暈染在頰腔,滿口艷光,照著臟腑熠熠生輝..
我曾經何等驚豔貪饞,四出汲汲尋訪,而今熱情消退,眼冷心淡,往昔癡醉如夢露電光,倏忽閃失,漫漶虛幻..
果品如酩酒,只是不日而逝無法窖藏,要用舌齒來記憶存檔..
坐在挨挨蹭蹭的小店,啜著香稠的果漿,咬破珠粒般的柚肉,聞著瓜果的鮮腥,看著對街的貓瞇眼打盹,胃納與心神均霑甘露,怡曠舒爽,一方靜土,於焉從碗底浮現..
在老天爺的眼中,我們這些密集叢生,挨蹭在水泥角落的都市人,其實也是一種磨菇吧,帶有輕重不等的毒性,自發並且互相感染..
總要有點滄桑才懂得吃鹹魚,經過打磨有過閱歷的舌頭,才能披沙瀝金醜裡識美,析破那腥臊渾沌的味覺迷陣,咂允出鮮滋美韻.事上有多少種鹹魚,就有多少種滄桑..
蝦仁向龍井借來意境,龍井向歷史借來名氣,我們則向西湖借來傳奇,在層疊交錯的假借中,真偽變得朦朧虛軟,就像湖上紛紛的霧雨
去凝重,持鬆柔,忌乾澀,貴潤澤,蒸肉餅的心法,其實也能用來過日子..
沒有東西像焦糖,如此平易簡單,不過是把糖水煮成稠漿,卻帶來巨大的幸福感,甜蜜溫暖如光暈層層擴散,由口腔溢滿身心,在週遭氤氳漂盪,把人領回童稚的初始時光..
薈萃眾鮮之味,烹出來當然甜冽芳美,但美的渙散凌亂,各種鮮香喧囂吵鬧,紛然雜陳,毫無焦距與光譜,因而也像佛跳牆,發出駁雜傖俗的氣味.以集體主義入廚上桌,少有好下場..
吃燒鵝讓人心花怒放,滋生醺醺然的幸福之感.淋漓豐肥,狂恣放誕,那真是肉食的極致,赤紅亮澤濃香四溢,絕對的肉感像整桶酥油潑瀉而下,灌頂沐身,澆入心底暗處的獉狉蠻荒,飽饜野悍的原始食性,歡愉痛快登峰造極,帶著一點危微的凜慄..
苦這東西真奇怪,只可穠纖合度允執厥中,要掐準算計好,萬不可即興隨心,更不許擦槍走火…苦是險譎的,差之毫釐謬之千里,弄不好就全軍皆墨,就像我那鍋荷葉湯,不過苦瓜倒是安全的,不易失手少有意外,一來擺明自討苦吃;二來那苦味被馴養過,是我們熟習的;三來苦瓜極少孤行,通常搭配濃肥之物,相生互倚甘苦共濟…總有人說,「人生不夠苦嗎,還吃什麼苦瓜?」正因與人生相比,苦瓜才顯得芳甘,那滋味是舌根深處最神秘的弔詭,形而味上意在言外,由後設徐徐鋪展,柳暗深處豁見花明.「誰謂荼苦?其甘如薺」,古人很早就懂得了..
麻是最奇異的味覺,比苦還要吊詭,無色無味,捉不到嚐不著,要靠遲鈍和癱瘓才能現形--當然是暫時癱瘓,味覺系統短路故障…麻又像酒,令人酩酊微醺,好在難以狂酗也不會宿醉,麻感消褪後,舌頭固然疲軟不堪,可是劫後重生,特別油亮靈光…再說,醉翁之意不在酒,真正迷人的,是與麻共生的那股椒香,麻是紅利,香才是本金.
吃泡麵不一定為了果腹療飢,可能因為貧窮.懶惰.饞嘴.貪新好奇.戀執家鄉味,或者浸淫日久成為習慣…除了各人的品牌口味喜好,還衍生出無數的泡麵私房配方,順手拈來瞎打誤撞,自由揮灑亂點鴛鴦,隱然蔚為民粹主義… 泡麵民粹示範壞品味,逆反食物美學,炮製虛幻的滿足,麻痺味蕾鈍化感覺,使得食風頹唐墮落......但是,墮落的滋味真鮮美,這才是泡麵最厲害的調味包..
挖鬆缽里的絲苗米飯,在飯心緩緩澆下豬油和醬油,迅速拌勻,把淨麗白飯染成晶紅,霎時濃香四溅,聞了就筋骨酥軟,吃進嘴裡膏腴脂潤,卻又顆粒分明暗含咬勁,舌上滾滿珠珞,滴溜圓轉..
「照片這東西不過是生命的碎殼;紛紛的歲月已過去,瓜子仁一粒粒嚥了下去,滋味個人自己知道,留給大家看的唯有那滿地狼籍的黑白的瓜子殼.」 可見瓜子不是食物,是種計時單位,自古至今,各地遍地的瓜子殼,是天文數字的時間碎片,如果可以提煉再製,不知可以循環回收多少年..
在甜與鹹之間,我們不斷地畫地自限,設定自我和他人的畛域,偏執與禁忌是終身之謎,謎底深埋在基因和文化的叢結裡,糾結不清..
一樣米飼百樣人,但人何止千萬款,米又怎能只吃一樣?不管長的短的尖的圓的,天下的米煮成熟飯都不出軟和硬這兩大綱,軟的黏實,硬的鬆爽,再化約一層,也就是米粒的分合聚散.軟硬分合之間,蘊含水分,空氣,糊粉等無窮變相,與舌齒激盪,生發出不盡口感.幸虧如此,吃飯絕不單調,活著才不無聊..
還有很多我分析不了的成分,譬如陽光的辣度,暴雨的水溫,麻六甲海峽的鹹風,南十字星的氣味,以及一切狂喜與放縱.但我為什麼要分析呢?揮汗吃著暴烈的叻沙,啜著黑濃加煉奶的冰咖啡,這世界何其痛快而簡單,在豐豔的香色裡,只需恣情耽迷,畢君今夕之歡 ..
在咬噬中,有人尋找抵抗和挑戰,有人企求圓融柔軟,有人務虛有人踏實,一粒魚丸裡,包藏著複雜的人性,文化是很難彈跳出來的..
作者介紹 - 蔡珠兒
一九六一年生於台灣南投,天秤座,台大中文系、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系研究所畢業,曾任中國時報記者,曾獲第二十屆吳魯芹散文獎,現居香港。著有《花叢腹語》、《南方絳雪》、《雲吞城市》、《饕餮書》。